忆当年丨一张报纸牵挂四十年
发布时间:2024-10-21 19:39:42

  王梦玲,72岁,市妇幼保健院退休医生。40年前,爱好写作的她与《湘潭日报》结下情缘,并成长为一名优秀通讯员,在外客居多年后,最近回到湘潭,来到报社,重新找回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感动。

  “总算找到了!我都不知道报社搬了,时间过得太快了。”7月初,湘潭日报社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尽管烈日将她的脸晒得通红,但她身板笔直、气质高雅,头发花白却神采奕奕。她叫王梦玲,今年72岁,是一位退休医生,她还有一个身份——湘潭日报社优秀通讯员。

  阔别湘潭11年,最让王梦玲牵挂的还是这张家乡的报纸。借着回乡办事的机会,她带着当年发表的作品来到湘潭日报社原址,却发现早已搬迁。辗转打听,经过近两个小时终于在湖湘公园附近找到了报社新址,她说:“再辛苦也值得,因为这是我的圆梦之旅。”

  王梦玲的父亲是医生,而她从小爱好写作。虽然她中学时就开始创作诗歌,想学习中文专业,但最终还是遵从父愿,考入湘潭市卫校,继而成为湘潭市妇幼保健所(现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科医生。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王梦玲无暇写作,直到1980年的某一天,医院办公室找到她,“王梦玲,听说你文章写得不错,试着向报社投投稿吧。”那时,《湘潭日报》向全市各单位征稿,这个机会让她重燃梦想,“试试就试试!”很快第一篇稿件《产前重检查 分娩得安全》见诸报端,王梦玲与《湘潭日报》的缘份就这样开始了。

  兴趣一旦被点燃,就一发不可收拾。从第一篇稿子见报起,王梦玲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写作。“那时一周只有星期天一天休息,我几乎是粘在书桌上。”王梦玲说,湘潭日报社的编辑告诉她,除了专业方面的科普文章外,还可以向副刊投散文等,这正是她的喜好。于是一篇篇源自生活的文章从她的笔尖流淌出来,反映接生感悟的《第一声啼哭比诗还美》、体味家庭生活的《坛坛罐罐的增减》《敬爸爸一杯酒》《书房的回忆》,以及小小说《一行清泪》等。王梦玲的文字清新、朴实,接地气。又有谁能想到,当医生的她能把理性结合感性,把业余做到“专业”,把“专业”做到忘我。

  在王梦玲的眼里,花了心血的稿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别人一般是寄信投稿,但是我生怕稿件丢失了,总是自己骑自行车,把稿子交到编辑手里。”投稿的日子里,王梦玲结识了很多编辑,“雄、赵建华……他们应该都退休了吧,我都退休17年了,很怀念那段岁月。”

  与《湘潭日报》结缘的20多年里,王梦玲以每月最少两篇稿件的频率投稿,握紧笔杆子成为她放下手术刀外最大的慰藉,每天读报也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报纸是我的精神食粮。从报上了解国内外形势,省内、市内的大事,旅游信息,征文启事等,同时,报纸又是我学习的教材,保健常识、优美散文,我都反复阅读,甚至抄下来,或剪下来贴到练习本上。”王梦玲有一本珍藏多年的册子,是她在《湘潭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剪报集,30多年过去了,剪下的报纸都已经发黄,但册子却保存完整。

  1986年,王梦玲受邀参加了湘潭日报社优秀通讯员的聚会。“那是金秋十月,一百多位通讯员欢聚一堂,大家虽然不熟悉,但都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聚在一起,感觉特别亲切。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这是对我笔耕不辍的最大肯定,也是至高荣誉。”到如今,这张镶着金边的荣誉证书还被装裱在镜框里,挂在王梦玲的房中。

  随着时间推移,工作越来越忙,家事越来越多,曾有一段时间,王梦玲中断了投稿。一个夏日,王梦玲正在诊室工作,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推门而入,“您是哪位患者家属?”王梦玲问,“我叫冰静,是湘潭日报社的特聘编辑。”啊!王梦玲惊讶极了,她没想到编辑老师会突然到访。

  “你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很长时间没见你投稿了,我觉得很可惜,特地到你们医院来拜访你,问问情况。”冰静老师居然为了一位通讯员上门,王梦玲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她从桌底下拿出了一篇准备已久、但忘记投送的稿件交给冰静。“不要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还是要继续写下去。”临走时,冰静老师鼓励她。

  2009年,已退休的王梦玲随儿子到深圳定居,暂别通讯员队伍。在外乡的银河国际galaxy网站日子,王梦玲时时抚摸着当年的荣誉证书,翻看贴满稿件的册子,回味当通讯员的岁月。“我不会用电脑打字,儿子劝我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算了,何必折腾呢?”王梦玲不想放弃,“我想继续写作、投稿,但是我听说现在报纸改版了,邮箱也更换了,不知道怎么联系了。”

  记者把报纸投稿邮箱存储到了她的手机里,又为其安装了“湘潭在线”APP,并告诉她,“这里不仅每天可以及时看到《湘潭日报》电子版,还有不少视频、美文可以观看欣赏。”王梦玲一边翻看,一边夸赞:“看着《湘潭日报》一步步走到今天,版面越来越大气,设计越来越精美,现在又有了新媒体,我真是又欣慰又自豪。回家我就推荐给老朋友们,让他们也下个电子版的《湘潭日报》,回头我也往这手机里投稿。”


本文由:银河国际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