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舜宇光学董事长王文鉴:名厂配角人生主角
发布时间:2024-09-04 08:43:27

  商场征战,一生戎马,已过花甲之年的王文鉴对于舜宇光学来说仍然非常重要,扭转局势的奇迹也许将再出其手。

  数据显示,舜宇光学2021年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赚了50个亿,同比增长2.4%。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王文鉴个人身家达到75亿元,并入选《2021年胡润全球富豪榜》。

  1984年,27岁的王文鉴以6万块贷款起步,成功打造了一个光学王国。舜宇光学市值最高超过2000亿元,并创造了“十年百倍妖股”的奇迹。

  股价疯涨带来了员工财富的攀升,许多早期员工都成了亿万富翁。用王文鉴自己的话说,“在我们食堂帮忙传菜的人也可能是个亿万富翁。”

  布朗大学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教授Louis Putterman写道:“在为工人创造财富方面,舜宇光学可能是最杰出的例子。”

  在浙江余姚老家,王文鉴年轻时候的小伙伴们大多已步入迟暮之年。不过他们对王文鉴的传奇经历记忆非常深刻,觉得他从小就聪明、勤奋,天生是个做生意的好料子。

  王文鉴生于百业萧条的解放前夕,小时候家里贫困,他刻苦读书,考入当地最好的余姚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余姚电容电器厂质检员。

  作为单位业务骨干的王文鉴,被分配与8名高中毕业生一起前往浙江大学,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这一个细节,改变了他的一生。

  1984年10月,学成归来的王文鉴,用6万元贷款起家,办起了舜宇光学的前身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

  建厂初期,仪器厂从照相机镜片起步。创业未久,王文鉴听闻天津照相机公司正扩大产量,需要光学冷加工的供应商提供支持。在交通尚不发达的那个年代,王文鉴花了几天时间赶到了这个公司。

  念及王文鉴的诚意,对方最终同意给这间“小作坊”一次试制机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王文鉴特意从上海海鸥照相机厂请老师傅对镜片逐套检验,最终舜宇在75天内成功交付了1000套合格镜片。

  首战告捷后,王文鉴迅速与杭州照相研究所、江西光学仪器总厂等依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光学相机领域站稳了脚跟,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余姚阳明街道的舜宇集团厂区大楼,有一行大字特别醒目:“坚定不移地实施名配角战略”。

  成功的历程总是惊人相似,其中必有一段弯路要走。对于舜宇光学和王文鉴来说亦是如此。

  为了把市场做大,王文鉴曾期望公司能走向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路径。主业是相机的光学镜片,多元化方向先后涉猎工业陶瓷、通信交换机、消防设备、节能灯等项目。

  由于对产业不熟悉,副业的亏损达到了百万级别。几次失败,让王文鉴痛定思痛,2004年将舜宇光学定位为“光电企业”,走“名配角战略”。

  所谓名配角,就是“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主角是诸如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终端厂商。

  但当一个好的配角也不容易。舜宇转向手机光学业务的第一个订单就出银河国际galaxy网站现品控问题。由于手机里的CMOS芯片表面出现异物,导致手机屏幕出现黑点,公司内部的技术大拿历时一个月,才慢慢找到解决办法,度过难关。

  当时,全世界优秀的光学产品大多出自日德和台资企业,舜宇光学的知名度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在iPhone流行之前,王文鉴就判断手机摄像模组未来一定将往高像素走,便组建团队、购置设备,筹建COB产线年初,整个光学行业都十分黯淡,诸多企业陷入减产、停产、倒闭的死循环。

  2007年6月,舜宇光学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大陆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光学企业。10年后的庆功宴上,得益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风生水起,舜宇光学的股票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增长了百倍以上。

  不过,其销量增长主要集中于去年上半年,下半年开始月度销量增速有明显下滑的趋势。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的涨价,比如车载镜头的重要原材料玻璃也是屡屡刷新,导致产成品价格抬升,降低了汽车厂商采购的意愿。

  此外,公司以AR/VR为主的“其他镜头”类出货量虽然仍在增长中,但1-3月的增速分别为23.5%、12.8%、4.5%。去年财报显示,舜宇光学AR/VR类业务营收13.4亿元,同比增长123%。

  商场征战,一生戎马,已过花甲之年的王文鉴对于舜宇光学来说仍然非常重要,扭转局势的奇迹也许将再出其手。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由:银河国际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