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300015.SZ)周末因为抗疫英雄的医疗事故,时隔8年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8年前因为台湾医生封刀门事件,爱尔作为A股眼科第一股,深受影响。但那时爱尔正方年少,成长潜力无限,而且主因并不是公司本身出事故,所以一年后爱尔即走出阴影,开始了资本市场长牛的故事。附上一副爱尔眼科的月线图,如下。
反观本次,则是爱尔手术可能出了问题,目前虽然没有定论,但因为病人身份特殊,影响力较大。目前舆论还在发酵,一边是不少民众喊打喊杀,骗子爱尔,莆田系爱尔,坑财害命必须退市等等。另一边则是部分人认为艾芬医生作为三甲医院高年资主任,也要到爱尔就医,反而是对爱尔的认可。
而周一爱尔的回应则可谓是强硬,爱尔声称本次病人手术很成功,病人本身是视网膜脱落高危人群,手术5个月后脱落和手术并无直接关系。该则声明无疑算是给市场打了一针镇定剂,作为创业板股票,爱尔眼科周一其实跌幅不算很大,单日成交量高达111亿。说明很多投资者基于风险,是卖出的,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投资者,是承接剧情反转的。到底会不会反转,笔者认为这就属于决定脑袋的事了。
孰是孰非,各有争论。背后的因素可能还需要等待后续发展来揭晓,而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面对事故风险以及爱尔高达176倍PETTM,笔者认为短期回避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同时,民营眼科医院这个赛道,看看爱尔10年50倍的涨幅(后复权计算)的涨幅,就足够让人眼馋的。
事有凑巧,就在爱尔爆发医疗事故后的周一,笔者应邀参加了港股希玛眼科(的投资者交流会。交流会之后,其实对这公司印象还不错。首先是认为董事长林顺潮为人很实诚,是一个实干家,交流会之前还在手术台上,我们等了十来分钟才急匆匆过来,随即进入一场充满激情地公司发展分享,语速较快,非常喜欢分享,给人一种有什么说什么的感觉。
其次认为该公司的战略还是比较清晰的,大湾区、长三角精品店发展战略,不会很急于扩张和收购,但内修外延只要合适都会考虑,属于中庸稳健型的经营策略,想必这也和董事长林顺潮本人从医有关。
另外一个最大的吸引力还是赛道优质,民营眼科医院这个赛道,理应有多品牌共舞,而不是一家独大,林顺潮教授属于行业内顶级专业人才,本身具有行业经验优势。公司目前也在扩张,短期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新开医院遇上疫情,经营有波动,而公司的扩张方式以体内培养为主,这就造成公司业绩波动较大。看上去不稳,实则发展好了反而比体外培养更让人放心。
从爱尔这次事件来说,爱尔这事虽然负面影响较大,网上很多民众也愤愤不平,但从投资的角度,民营眼科确实是非常优秀的赛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体量庞大,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老年白内障是高发眼科病,目前我国有4.4亿白内障患者。而我国重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全国目前有6亿左右近视或远视患者。除此之外,干眼症也是高发眼科病,目前全国有约1亿左右患者。
根据CIC数据,2010-2019年期间,中国眼科服务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20%,到2019年底市场规模达1070亿元。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验光服务和眼病分别占眼科服务市场的16%、20%、21%和26%。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而这其中,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截止2018数据,公立医院达882亿元的市场规模,2013-2018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13.66%;但是民营医院增速更快,从2013年的80亿元的市场规模上涨至2018年的201亿元,复合增速为20.23%。这说明整个眼科医疗市场增速很快,而民营医院则加速发展。
之所以近些年民营眼科医院发展较快,是因为伴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旺盛,关注度也持续提升。而眼科和口腔科科室在公立医院是边缘科室,资源投入难以向眼科倾斜,眼科医生收入在各科室排名倒数。眼科在公立医院的边缘化为民营眼科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机会,特别是消费属性较强的屈光、视光业务。
虽然民营眼科医院发展较快,但是从诊断频次来看,还是远低于公立医院,未来诊断次数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公立医院由于诊断人次非常多,体验感其实比较差,而且由于眼科在公立医院的逐步边缘化,重要的手术可能很多公立医院不一定能完全覆盖。而随着民营眼科医院的快速发展,民营眼科医院的良好服务体验,以及高精尖仪器的配置,像希玛眼科这种眼科神医坐镇,并且注重医疗效果的,可能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目前民营眼科医院格局来看,爱尔不愧为行业一哥,截至2020年11月,眼科医院及视光中心数量合计达600余家,其中中国内地500 余家、中国香港7 家、美国1家、欧洲80余家、以及东南亚12家。中国内地的年门诊量超1000万人次。
国内眼科连锁机构除了爱尔眼科呈现全国布局,遍地开花,其余的机构均呈现区域化特征。如何氏眼科门店集中在辽宁省,朝聚眼科门店集中在内蒙,华夏眼科集中于福建周边,爱瑞阳光集中于川渝地区。可以看出,希玛眼科在行业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的,区域上则有较大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大湾区,其中香港是根据地,内地深圳排名第一,未来有可能会向准一线及二线城市发展。
希玛眼科于2018年1月上市,当时IPO公开发售获得至少1557倍超额认购,成为11年来香港股市市值5000万美元及以上新股中最受散户欢迎的新股,问鼎超购王。
不仅如此,希玛眼科IPO也吸引了重量级的基石投资者。其中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赫然在列,马化腾全资公司Advance Data Services Limited认购该公司2151.6万股,占发行股份初始数目的10.9%。另外还包括富际集团主席陈丽华之子赵勇和思捷环球创办人刑李㷧。赵勇是西游记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继子,而恩捷环球创办人刑李㷧也是大明星林青霞的丈夫。
据希玛眼科董事长林顺潮表示,引入基石投资者都希望有协同效应。希玛眼科目标是与腾讯展开线上线下合作,此外基石投资者之一的富际集团在北京拥有众多业务,而希玛上市同年同月,北京眼科医院开业。
希玛眼科如今注重内地发展潜力,采用精品医院+诊所模式扩张。扩张前经过严格考察和评估,选择重点区域扎根,建立精品医院,稳健经营同时在当地逐步布局精品诊所。这种发展模式风险可控,稳扎稳打,但同时又不失速度,可谓不疾而速。刚上市时,希玛眼科只有2个眼科医院,上市同月北京希玛眼科医院开业,目前2021年初则已增加至9家,分布在香港、深圳、上海、北京、昆明、珠海地区,同时即将开业的还有惠州、广州医院。可以看出主要布局的是一线城市及其都市圈。
而大湾区则可能是重中之重,据本次交流会透露,希玛眼科目标希望在2~3年内在深圳成立7家希玛眼科医院。2019年12月,希玛眼科得到深圳市政府在坪山批地,建设高端眼科医院和希玛大湾区总部,土地面积4958平米,总楼面面积超过23000平方米。坪山大湾区总部医院建设完成后,公司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想必会更上一个台阶。
此外,公司也将采用体外培养模式进行扩张,体外培养期希玛占少数股权,培养成熟后,具备认股权,这种模式优点是降低公司的首期资金投入,避免公司长期的财务压力。可以看到,由于近年连续扩张,营收取得高增长,但公司的净利润并不好看。营收方面,公司自2015年底的1.99亿港元增长至2019年末的5.76亿港元,复合增长近30%。但净利润则波动较大,2015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为3835万港元,而2019年股东应占净利润为4143万港元,几乎没有增长。
究其缘由,因为医院培养成熟需要时间,短则2~3年,长则4~5年。在培养过程中,开支是硬性的,收入是缓慢增长的。公司的营运开支从2015年的1.19亿港元增长至2019年的3.85亿港元,除此之外,新医院或诊所推广需要销售费用,公司的销售费用自2015年的469万增长至2019年的4630万,费用增长10倍。另外还有经营特殊项目费用以及融资费用等都增长很大。
体内培养优势是股权集中,培养好了利润增加会很明显,但劣势是培养过程中会拖累公司利润,给市场增加不确定性。目前来说公司已计划与体外基金合作,体内和体外同时进行,内外兼修,预计公司未来财务会逐步稳定,并且可能复制爱尔的异地扩张模式。
目前来说,由于北京医院还没有完全成熟,便遇上疫情影响,拖累公司业绩,同时上海、昆明地区也需要沉淀。根据交流会上林教授答投资者问说的,未来业绩不确定性依旧较大(此处认为实诚),如果未来排除疫情影响,北京进展还是不错的,即将贡献利润。
目前按市销率和爱尔对比可能比较公平,截止2020年6月底,过去四个季度爱尔营收94亿元,目前爱尔市值约2955亿元,PS为31倍。同期希玛眼科营收为5.73亿港元,对应67亿港元,PS为11.7倍。
估值上看,希玛眼科有一定优势,希玛目前的问题在于近两年扩张的医院未来盈利性潜力,若发展的好,增速可能不逊色于爱尔,并且估值上比爱尔更有优势。在爱尔出事故后,如此高估的背景下,希玛眼科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当然,由于笔者接触希玛眼科也并不算深,只是看好民营眼科医院这个赛道,而希玛眼科在本次调研过后,觉得从管理人上来说,是一个做实业的心态,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初步了解。希玛眼科会被笔者列入观察标的,进一步观察。来源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