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鄂西地区的宜昌作为大三线年代中期,一个个神秘的代号厂落户宜昌地区。在深山里、涧水旁、荒村处,五湖四海的乡音、战天斗地的激情、从零起步的创业。
当年国内先进的军民两用橡胶技术、开关技术、电线电缆技术、造船技术、半导体技术、硬质合金技术、工程机械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建筑技术、船舶动力技术、光学仪器制造技术、飞机维修技术、银河官方官网声纳探测技术、纺织工业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领域科研技术等等,成建制、成系统搬迁至宜昌,宜昌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腾飞。
曾经妇孺皆知的三线、715、809、827等工厂,如今早已搬离山沟,留下一座座荒废的遗址。
1965年至1967年,国家五机部(兵器部)、六机部(船舶工业部)批准并投资,在原宜都县兴建了3家三线厂,第二厂名向阳光学仪器厂,后更名湖北华中精密仪器厂,隶属于五机部。建于1967年,1970年投产。主产激光测距机、光电产品等。位于宜都市聂家河镇车湾新村,现已迁至孝感。
国营288厂,第二厂名长江光学仪器厂,隶属于五机部。建于1966年,1969年投产。主产望远镜、潜望镜等光学仪器。位于宜都市姚家店乡油榨坪(原肖家冲)村。现已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长江光电有限公司。
1966年,国家五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批准并投资,在宜昌县投资建设809厂、827厂。
宜莲公路起于市区夜明珠,经南津关、三游洞、天柱山至莲沱827厂,全长32.3公里,是一条完全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的一条通道,工程异常艰巨。工程初期,动用宜昌、秭归、沔阳三县民工会战,高峰时民工多达1.8万人,仍难以加快速度。
1972年5月,374部队在省公路局二处,以及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公司的配合下,将原来临江劈山方案改为避险掘洞和深涧架桥的方案。按新方案调整路线厂组织验收,投入使用。1975年,宜莲公路由莲沱向太平溪展延,与早年建成的大老岭至太平溪一段公路连接,终于建成一条通向三峡深处的山区交通动脉,全长96.81公里。
当年戒备森严的工区、热火朝天的工地、熙熙攘攘的小区,早已物是人非、烟消云散,但人去物留,三线建设留给宜昌人的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使宜昌实现了铁路梦。60年代,国家从布局和建设急需出发,开建南北钢铁运输大动脉——焦柳铁路。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桥——枝城大桥建成,宜昌有了第一座长江大桥。因827厂、403厂建设需要,焦柳铁路支线鸦官铁路开建,宜昌人在家门口坐火车的夙愿终于实现。宜昌至北京、西安、怀化、无锡、广州有了直达列车,早于省内许多地市州。
三线建设大大促进了宜昌工业发展、推动着科技文化进步、影响了人口结构变化,在宜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宜昌能建设发展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三线建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