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11月18日上午,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的“甘肃省道路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桥梁隧道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公路试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甘肃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等4个行业科研平台正式揭牌运行,这标志着该院于2012年启动的科技平台建设工作初战告捷,逐步步入以发展的良性轨道上。
省交通科研院的前身是省交通科研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省交通运输行业一家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专门从事交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根据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省交通科研所进行了改制,是省属14个科研院所中第一家完成企业化改制的科研单位。改制后,省交通科研院紧抓我省高速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积极拓展业务市场,企业整体实力有了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但发展瓶颈随之接踵而来: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运行风险加大,且随着交通运输建设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传统优势业务也不断受到冲击。2012年,省交通科研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重新定位,提出了“科技强院、人才兴院、产业富院、品牌立院”的发展思路,对原有科研管理机制和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和补充完善。
在经费保障上,成立了科研专项基金,每年固定提取营业收入的4%专门用于科技平台建设和课题研究。在人员待遇上,积极提高补助标准,科研人员人均年收入高于普通生产人员15%以上。在科研项目上,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鼓励支持科研骨干成立科研团队开展自主课题和QC项目研究。在考核机制上,加重科研指标比重,将科技平台建设等科研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行一票否决。这一系列的改革为“科技强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机制、制度保障。
省交通科研院自成立以来,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60多个,获得省部级奖励20多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成果大多在项目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较低。公司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创造力不断下降,基层单位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充分调研和探索,省交通科研院领导班子逐渐认识到,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以产业公司为推手,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走产、学、研、用之路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好出路。为此,2012年下半年,省交通科研院启动了科技平台建设攻坚活动,独立或联合我省高等院校、养护单位相继申报成立了甘肃省道路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公路试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甘肃省桥梁隧道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并通过了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甘肃省道路材料工程实验室由省发改委批准建设,省交通科研院牵头联合兰州交通大学、定西公路总段、甘南公路总段等共同成立。该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单位、高校和养护单位各自优势,以适合甘肃多样地质气候条件下的道路新材料研发和施工养护关键工艺试验为导向,重点对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沥青再生、融雪除冰、固坡防水、矿物纤维等道路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前期申报的省科技厅项目“橡胶沥青在甘肃的适用性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等已全面展开研究工作。目前该平台科研试验团队已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专利2项,其中边坡植物纤维防护等新型材料和技术已在平定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甘肃段等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甘肃省公路试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由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省交通科研院独立承担,项目经费450万元,建设周期3年。该平台充分借助了甘肃省公路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中心在公路试验检测资质、设备、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现具有交通运输部公路试验检测综合甲级、桥隧专项、交通工程专项“全项”资质,新购了国内最先进的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拥有试验检测设备2000多台(套)。平台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省内现有公路试验检测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向社会提供开放式资源共享网络和技术咨询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使建设和施工等单位在第一时间迅速快捷掌握项目质量情况,切实提升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控制的支撑保障作用。
甘肃省桥梁隧道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由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依托省交通科研院桥梁技术研究所和岩土技术研究所成立。该实验室现有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8名,聘请了兰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专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形成了搭配合理、结构互补的优势科研团队。实验室拥有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动(静)态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地质雷达、TSP地质超前预报仪、进口大型桥梁检测车、移动式隧道检测车等先进设备200多台(套)。实验室目前承担研究项目9项,拥有应用型专利3项,“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已正式通过评审。实验室将充分利用省交通科研院多年来在桥梁、隧道建设养护工作中积累的技术成果和检测数据,加强桥隧远程广域健康监测、桥隧养护三维动态数据库开发、桥隧快速检测加固维修技术、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技术研究攻关,形成核心技术成果,为提高我省公路桥梁、隧道建设、养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以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了专业化的桥隧加固维护公司,该公司具备桥隧加固特种专业资质,初步形成了“研究平台+产业公司”的科研生产一体化产业链条。
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甘肃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成立,由省交通科研院负责组建和经营管理。中心站主要职能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部的有关规定,开展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内的各类污染源调查、环境监测、环保治理与工程检测。参与编制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有关标准、环境监测治理技术规范与指南。协助交通污染事故查证,建立污染源技术档案,开展交通环境质量统计、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咨询。参与交通环境调查、统计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是我省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载体。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省交通科研院申报成立了4个行业科技平台,专业领域涉及路面、桥梁、隧道、交通环保等多个研究领域,企业科研工作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促进公司业务转型、培育核心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科技平台的建设,使省交通科研院现有科研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但公司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平台的持续发展。公司领导班子意识到这一“软肋”,提出了“引进与培养并重、引智与挖潜并重”的人才工作思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出人才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在人才引进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提高了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补助标准和科研津贴,成功引进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同时,根据科研平台建设需要,已初步完成道路材料、桥梁、隧道、环保等专业5名博士研究生的引进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2013年5月与长安大学联合举办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公司8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积极“充电”,满足了科技和业务生产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智力引进方面,充分发挥已有科技平台的人才资源共享优势,积极聘请长安大学、重庆交通科研院等高等院校专家作为公司专业学科带头人,较好地解决了短期内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同时,积极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出台了《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管理办法》,采取自愿报名、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出了一批接地气、善创新、有潜力的技术带头人,为现有人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科技平台建设初战告捷,这对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省交通科研院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针、一场及时雨。正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德科所说:“科技平台建设仅仅是省交通科研院在产学研用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表明了我们甘肃交科人将重新回归并勇敢扛起振兴交通科技事业的重任。”
站在新起点上,省交通科研院将继续以交通运输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机制改革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为重点,潜心科技研究,多出科技成果,重塑“甘肃交科”品牌,为我省“四个交通”建设做好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