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黄浦区侨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侨联主席、瑞金医院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于颖彦教授出席大会,并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胃癌分子病理学领域的专家,熟悉于颖彦的同仁都知晓,她不仅潜心医学科研颇有成果,而且热衷侨联工作,关爱扶助老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特有的人格魅力,广受各界好评。一切至纯至善的事物都是她的挚爱,她身上具有着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品质。
中国人历来都是讲究起名的,父母们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是喜欢用特定的字,每个人的名字或铭刻着时代特征、家族烙印,或凝聚着父母的殷切期望、美好愿景。“颖”和“彦”字表达了聪慧出众、德才兼备,父母给她起名“颖彦”,希望她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年轻的于颖彦始终铭记父母的殷切希望,16岁正值青春年华,她满怀一腔热血选择学医,立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从她踏上了学医征途的那一天起,她便知道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成功和勤奋是成正比的,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生时代,她常常早起晚睡,不到熄灯时间不会离开自习室。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取得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在导师推荐下,于颖彦同年荣获日本冈山县国际文化交流奖。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厚积20多年的于颖彦,成果在2008年就开始显现:由于她在国内外接受过临床病理学正规培训,具备较强的诊断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肿瘤病理学研究中多种技术手段,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数项863课题及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及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项目多项;并受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中心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评审专家和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是国内核心期刊《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实验诊断学》等编委,还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等审稿专家、担任国外SCI期刊J Proteome Res、Eur J Surg Oncol与J Clin Pathol等审稿专家。她熟练掌握日语、英语,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及大型学术会议发表论著近10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著作二部,参编学术著作多部。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分会及慢病分会常委。
面对同行的关注,同事的赞誉,于颖彦保持了冷静和谦逊:“因为我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他们的业绩不断激励着我奋发向上”。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活水平尚不富裕。于颖彦完成学业后本可留在日本工作、享受高薪待遇,但她发现国内与日本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上存在差距,尤其是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远远低于日本,导致患者整体生存率低下。心怀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1993年她毅然决定回国,决定用掌握的知识提升祖国在胃肠道肿瘤诊治方面的水平。她先后担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起担任上海瑞金医院消化外科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2年被公派赴世界著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 E Starzl研究所接受病理学规范化培训,师从国际著名移植病理学家Demetris教授。她现任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肿瘤分子病理实验室主任,主持的有关胃肠道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与胃癌新型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瑞金医院胃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系列内容;其“胃癌诊断试剂及其应用”以及“一类氨基酸分子组合作为胃癌标志物的用途”均已被授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者是发现了胃癌患者尿液中的新型小分子诊断标志物,这一研究成果,预示着今后通过验尿查胃癌有望成真,为胃癌患者带来曙光。
走上从医道路三十多年来,于颖彦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带领团队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分析、生物标志物与早期诊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作为优秀的海归学者,她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她作为研究团队的骨干,先后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2013年中国五洲女子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4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奖标兵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上海市侨界十杰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在工作之余,于颖彦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做公益事业。翻阅于颖彦的履历,除了上述的学术任职外,还有许多的社会兼职:她是中国侨联特聘专家、上海市侨联特聘专家,上海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黄浦区侨联副主席,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侨联主席……“无论是哪种身份,说到底都需要热情,需要无私奉献,需要牺牲精神。”于颖彦如是说。
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期间,于颖彦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每次大会都是全勤出席,银河官方官网多次被所属的代表团推选为大会发言代表。她积极践行代表下基层制度,广泛参与基层视察,与区人大代表、里弄居民进行座谈。两会期间,每次都提交多篇高质量提案,《为配合世博园区运营调整轨道交通与部分公交线路运营时间的建议》《急救医疗立法》《老年人待遇、补贴要按年龄区别划分》《人才引进计划不能流于形式》《警惕实验室污染成健康杀手》《新归侨逐渐增多,亟待配套法规政策出台》等均得到国家及上海相关部委的重视和采纳,为推进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策划活动有创意,扶侨帮困献爱心。于颖彦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她勤思索、善谋划,举办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在侨界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名医进校园”,她每年带领医学院侨联专家赴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义务医疗咨询活动,受到前来咨询的华师大教职员工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了凝聚广大留学归国新侨,她还主持举办了首届以新侨为主的“上海高校国际科技论坛”;上海交大医学院侨联和黄浦区侨联联合先后举办了“关爱健康、探索生命奥秘”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侨界人士医学体验亲子行”活动,切实践行了中国侨联倡导的“大学侨联+地方侨联”联动模式;逢年过节,上海交大医学院侨联对老归侨家访慰问,十多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已形成制度。在这些活动中,于颖彦亲力亲为,认真的劲儿,绝不亚于对医学的研究,她所领导的上海交大医学院侨联,也曾在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被中国侨联授予“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称号。
本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作为来自高校科技创新一线的新归侨,于颖彦还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并表示:上海市是新侨集聚地,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新侨及广大留学归国人才已经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有很深的家国情怀,正在努力将在海外所学知识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民族大业中。于颖彦认为,科技领域的最前沿、创新创业的第一线,到处都活跃着侨胞的身影,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在拼搏、在创新创业,但党中央没有忘记他们,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将对广大新归侨产生不小的激励作用,激励大家努力将所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民族大业中。
于颖彦教授虚怀若谷的精神境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豁然大度、和蔼可亲的待人风格,使人如沐春风。她表示,“成绩和荣誉是新的起点,一定会紧跟国际学科前沿,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相信于颖彦教授在消化道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这艘航船上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