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二医”)的院长“出事了”,所以当时医院人心不稳,情况比较复杂。2008年底,李玉民临危受命,调任兰大二院院长。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把人心稳住,把医院员工的心凝聚起来。”李玉民坦言,他当时深深的体会就是发展文化,把医院员工的精神凝聚在一起,同时进行人才和学科建设,这样医院才可以发展。
但如何抓关键环节,把医院文化建设落地,成为李玉民面对的首要难题。这时,一直作为兰大二院开会、办追悼会的至公堂进入了李玉民的视野。
1875年,甘肃贡院落成,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为清代甘肃贡院应试之堂。在随后的30年里,有600多名举子在此成名。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在甘肃贡院这块风水宝地上,新兴的学堂、学校、工业、医学项目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兰州大学。1928年,甘肃政法学堂更名为兰州中山大学,同年成立了兰州中山医院,即兰大二院的前身。1954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立兰州医学院,其附设医院随之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兰州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原址上成立了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着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其第二附属医院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沿用至今。
“至公堂作为兰州大学和兰大二院的发源地,是一片精神的遗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李玉民如此看待至公堂的价值。
为此,发扬至公堂文化成为李玉民建设医院文化的抓手。“如今的兰大二院医护人员佩戴的院徽中有至公堂的图案,院歌和院训都有着与至公堂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李玉民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至公堂文化,医院成立了院史办和文物保护办两个科级行政科室,在至公堂内建设了院史展览馆,收集并展出了大量的刻有那段鲜活历史的实物,培训了一批兼职讲解员,使这段历史得到充分展示。
“虽然,从理论上说,至公堂和医学没有关系,但它是医院的发源地,也在我们医院里面,”李玉民介绍,提起兰大二院,医院员工都会知道至公堂,当把医院和历史沉淀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医院员工都为至公堂文化感到自豪。”
“认识至公堂是新员工入职和新生入院的第一课。”李玉民认为,把文化从概念层次上升到员工的精神文化,至公堂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2004年,丁义涛在加强医院学科、技术和硬件建设的同时,把医院文化建设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国内最好人文医院”的愿景。目前医院已经建设成一套完整的人文考核体系。
作为一位老院长,丁义涛对医院文化的建设理解的更深。在他看来,医院的建筑也可体现人文。在此次论坛上,丁义涛重点介绍了医院建筑如何体现人性化和科学性。
2012年,南京鼓楼医院新医疗大楼投入使用。南京鼓楼医院南扩的新大楼位于中山路西侧,汉口路以北、天津路以东,共有门诊楼、急诊及住院部大楼、医技楼等3个功能分区,总建筑面积达22.4万平方米,相当于南京鼓楼医院原有院区的3倍大。
新大楼的每一个细节都着力体现人文医院特点。丁义涛介绍,大楼装修主要采取绿色调,宽9米的走廊、超大候诊区一改原门诊狭小、拥挤的状况。玻璃屋顶让患者一抬头就能看到阳光。
在门诊走道上,用来装饰的招贴板不是一些简单的艺术图案,而是图文并茂介绍了血压计等常用医疗仪器的历史,以及一些疾病的发展史。
“我们新大楼里不同地方放置的休息座椅都不一样,门诊候诊室患者多,病情大多较轻,这里的凳子是硬塑料的,方便擦洗。”丁义涛介绍,化疗室和一些肿瘤等病人检查室的凳子就是软座的,因为这些病人身体虚弱,坐硬的会觉得难受。
“为了用建筑语言告诉患者哪是急诊通道,我们把位于中山路和天津路两个急诊通道的墙壁设计成红色的墙壁。”丁义涛说,尽管楼层不高,但整个医院一共装了65部电梯,特别是门急诊,可通过多部自动扶梯,可迅速将进入大厅的人流分送至各楼层就诊区。
“新楼每一层都有电瓶车,免费供患者使用。门诊大厅还摆放了一架钢琴供患者弹奏。”丁义涛坦言,这在当时还受到很大争议,其实只是就诊理念不同罢了。
“我们医院采用了自动化的传输系统,药学部全都是自动取药。”丁义涛指出,医院虽然有钱,但把钱都用到了患者身上。“我们有三百多台自动清洗机,不收患者一分钱。我们在每一个手术室都做了一个恒温箱,患者冬天做手术时,我们免费把它的被子和输液加温。”
“在患者做手术的时候,家属可以在等待室休息,那里免费提供茶水。”丁义涛坦言,他就希望通过全方位的细节打造,让医院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机制,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文服务环境。银河国际galaxy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