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说:『人的富足与奢侈,是带有距离感的欣赏,不带有丝毫占有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方院子,深藏着年岁时序,亦藏着春来秋去。凡留心银河官方官网处,便可将日子过成最可人的样子,朝时有烟起雨疏,暮时有斜阳挥洒;浅处是海棠依旧,深处是绿昼浓荫。若有院落一方,便赏几许深庭,何羡他人起高楼。
这就是墨池古坊给人的印象,老院斑驳、时光绵长,有太多人和城的故事长进石板上的青苔里、结在枝顶的果实中、点开清澈的井水纹波。
笔者在墨池的院中长大,已许久未曾过来看它。直到最近,一探墨池—东瓯王庙—县学前保护提升工程进展,才又一次走过儿时的巷子。
早在5月,我们地产时间就曾报道过墨池—东瓯王庙—县学前保护提升工程迎来关键性进展,计划将于6月10日前完成片区签约腾空,然而实际情况似乎比想象中要更加复杂一些。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墨池坊的动迁计划已经调整为:7月底完成签约,8月底实现腾空,比原计划有所推迟。
一、墨池坊连带着分叉开来的杨柳巷有数个老院落,均为清末民初豪绅宅邸,解放后予以再次安置。往往一栋老院就有几户甚至是十数户人家居住,产权认定困难、动迁面积难以合理准确地计算,前期准备工作十分繁琐。
二、墨池坊的老院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公租房”,无产权、不可买卖。在被认定为历史建筑之后,就更加无从谈起产权问题。动迁补偿如何认定权益、如何妥善安置动迁户,颇为考验ZF的理民智慧。
不得不说此次ZF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兼顾民生”的远见卓识,“公租房”只要提供长期租赁凭证,即可获得同等补偿。补偿金额也相当可观:35800元/㎡,足见诚意与关爱。
三、墨池坊现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与租户为主,很多人都居住超过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如何排解老人们的情绪与情结,如何安顿好极个别孤寡老者,又是一次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情感攻坚。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墨池坊动迁进展良好,采取货币安置的手法,对于安置点也做了初步的参考建议,本着“就近就俗”的原则,大致建议东门一带,但也有部分人反映可供选择的小区以及户型都比较有限,会选择自主安置,对于这一点街道等相关部门也是持开放态度。
目前墨池坊的解放北路入口和墨池公园入口都已经实行了封闭作业,现场路面正在开挖,对于部分建筑的拆整与修缮也在逐步展开。
然而,在实地走访中,笔者遇见多位老者与瓦市巷买菜归来的人,足见如今腾空工作尚未完全落实,道路挖掘已然开工,赶工期的意图较为明显。
墨池—东瓯王庙—县学前保护提升工程位于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是鹿城“大建大美”的重要载体。占地面积607平方米,涉及户数42户,建筑面积约1606平方米,为今年历史街区改造提升打响“第一炮”。这也意味着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的市井烟火味将迎来全新幅度的提升。
对于墨池一带老院的提升保护,笔者是持赞成意见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墨池老院的今容相貌早已在长期的“违归搭建”中变得面目全非。庭院被数家人“圈地跑马”,你家建厨房、他家搭个卫生间。前庭如此,后院也是被违建物堵得寸步难行。哪里还有一点风花雪月的柔情,斥之为“暴殄天物”也不为过,普通居民楼尚且不允许,更何况是历史建筑?
张伯驹在《如梦令》中写道:『寂寞黄昏庭院,软语花荫立遍。湿透凤头鞋,玉露寒侵苔藓』。他的后人回忆说院子里花、果树、芍药、牡丹都有,还有会客厅、游廊。爱好院子的张伯驹,于院中悉心照料芍药、牡丹、西府海棠等花木,客人来了,从这些花草中穿过,满架蔷薇,花开一院香。
待墨池坊、河西桥、高盈里、县学前等沿街立面进行整治,对墨池公园、东瓯王庙等重要节点及周边环境、建筑进行整治,实现东庙文化轴线整体改造提升之后,院子还会回来。
正如历史与现代终将有机结合,千年古城复兴与鹿城特色人文风貌终将水融,瓯越文化的高地不在高楼大厦中,却在那一条条街坊之内。
现如今,很多历史街坊都空有名称并无实质,经济效益当先的大背景下,文化效应与社会效应同样不可忽视。那走不完的“三街五巷”,或许才更加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