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林,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专家。
长期坚持在科研、教学一线,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多年来她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重点从事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新型疫苗与分子诊断制剂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先后主持973、863、国家基金等科研课题4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获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新兽药注册证书8项,主要完成人获新兽药注册证书1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7项(转化30项);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制剂48项,成果转化企业35项次。发表论文297篇,其中SCI论文150篇,第一和通讯作者在PNAS、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3篇(IF5.0以上24篇)。连续三年被Elsevier评为高被引学者。主编和参编著作8部。
李召虎,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85年11月入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国家二级岗研究员。
1984年参加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淡水生态学和水生生物学,长期进行水生动物的生态学和渔业资源野外调查,侧重濒危鱼类保护技术研究。1993年以来,与美国、日本、捷克和德国等国外同行在濒危鱼类保护方面广泛开展合作研究,使得我国在鱼类电子跟踪、标志放流和栖息地条件研究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鲟鱼类物种保护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其形成的鲟鱼养殖相关技术加速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进程。他还主持完成了我国多个国家级省级水域自然保护区的论证和规划,2006年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表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成果“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作30多年以来,正式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源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专利31项。主要学术团体兼职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鲟鱼专家组成员(1996-),世界鲟鱼保护学会(WSCS)理事(201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2009—),农业部/农业农村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2006—),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2006—),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6—),《Current Zoology》及《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编委等。
叶志彪,男,1958年7月出生,湖北省汉川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及蔬菜生物技术研究,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创建的耐贮藏转基因番茄,1997年获得我国首例农业生物转基因安全评价“可商品化生产”审批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的耐贮藏杂交一代番茄新品种“华番一号”,成为我国第一例审定的农业转基因品种,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948”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蔬菜营养品质基因组学、植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克隆鉴定、茄科作物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在番茄文库构建、特异启动子的克隆,标记基因的剔除载体系统等取得进展,为蔬菜分子育种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先后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审定品种3项。发表论文和专著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
游艾青,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湖北天门人,党员,博士,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具有较扎实的遗传育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水稻育种技术及组织能力。
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研究及开发课题,主持“八五”、“九五”国家863项目两系杂交稻中试开发研究;国家“十五”国家863计划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课题第二主持人;主持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级杂交稻两优932试验示范及配套技术”;担任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湖北省农科院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940万元)和湖北省工程技术项目“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投资100万元)技术负责人。“鄂粳杂1号开发及应用”获2001年度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排名第一);“两优培九的引进与应用”获2004年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排名第一)。
2021年11月3日,游艾青主持的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献龙,男,1963年3月生,党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献龙1980年考入华中农学院;199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2008年3月至2018年8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张献龙长期从事棉花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细胞离体发育及调控机制、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棉花纤维发育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分析、棉花抗黄萎病机制及防控。
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4],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亚太血栓与止血协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委,《临床急诊杂志》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临床血液学杂志》副主编,《柳叶刀中文版》编委,教育部常见重大疾病的生物靶向治疗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6-7]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政全面工作和第一临床学院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分管院长办公室(档案科)和审计办公室。
王行环,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农工党党员,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泌尿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行环在临床医教研一线年,为我国泌尿外科手术由开放向微创的转型升级发挥了引领作用。(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重磅!北京官宣:首套房首付比例下限降至20%,房贷利率最低3.5%,公积金最高可贷160万
37.99万起坐拥陆地空客 翼线月上市/换装全新银标 2025款吉利帝豪官图曝光
【专业选择】2024高考各省一分一段表汇总!最强参考!广东高考近3年投档分数+最低排位汇总
银河集团网址登录TTS夏日专题班:60个专题/40次作业点评/25万字专题笔记/学科模考!!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